多维赋能改革创新服务需求——中医药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成果报告

2024-05-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一起,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要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要讲究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综合分析,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牛鼻子”,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改革要服务好人才强国建设,聚焦国家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急切渴望,通过创新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筑牢根基。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也应该积极承担起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历史责任,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为目标,摆脱目前中医药学科在国内外学科中弱势地位,提高中医药学科影响力和话语权。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必然带动高校科研水平,是高校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群的基础。因此,没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一流的科研、没有一流的学位点、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和服务重大需求也无从谈起。

浙江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但其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重大需求能力的提升相对缓慢。我校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也随着招生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而暴露出来,如培养模式、培养制度相对单一,资源配备不足,使得传承单薄、学科交叉不足、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强、部分研究生科研积极性不高等。

浙江省是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我校服务国家和地方健康需求及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充满期待。2022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中医药大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建统领、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和需求导向,以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为目标。同时提出我校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提升在校硕士生、博士生比例。加强拔尖中医药人才培养,大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2022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浙政办发〔2022〕61号),强调高水平发展一流中医药教育,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研究始于2019年,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实践基地、学位论文质量、导师、学生激励机制等多个维度对我校研究生教育领域进行了系统改革,大胆创新,探索并实践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提升中医药院校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能力奠定了人才基础,提供了示范样板。

一、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提高了优质生源占比

深化招生指标分配办法改革,创新招生指标分配方式,破除以院系、导师为主要因素的分配方式,坚持成果导向、贡献导向。

(1)加强招生宣传,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宣传和展示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综合实力,提高我校优势专业对全国优质生源的吸引力。近五年来我校对全国优秀本科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2885人、3310人、4063人、5054人、6246人,增幅超过100%。近五年一志愿上线人数逐年稳步增长,分别为1250人、1697人、1917人、1959人、2082人。一志愿上线率平均为41.53%,一志愿录取率平均为69.6%,居于国内中医药院校前列。985、211、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从2.1%大幅提升到5.4%。

(2)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协同创新,积极开展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鼓励医工、医信、医文、医理等交叉合作申请研究生招生资格,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资格。特别是开设“中医+X”中医专业博士学位交叉创新培养,受到考生的欢迎,近3年招生数量实现翻番。

(3)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完善“申请-审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制度,利用好“中国中医药联合研究生院”联盟,适度扩大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占比。近五年来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迅速增长,近五年录取人数分别为88人、101人、129人、145人、172人,增幅接近100%。

二、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提升了人才创新能力

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打造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系列项目,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1)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须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持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伦理要求和学术规范指导,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积极培育,增加投入,引导教师及研究生投身到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中来。鼓励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将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科学调整理论授课时间,合理安排课堂面授时间,研究生课程原则上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全部教学任务。

以上改革成效显著,近几年获得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第二届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成果丰硕,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同时,以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提高全校研究生教学水平。近几年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成果如表1所示。此外,2023年获批全国中医、中药、针灸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8门,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二位。获批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浙江省省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47项,浙江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26项。

 

表1 2019-2023年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校级优质课程数

6

12

11

16

12

 

(2)体现分层分类,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培养充分考虑各层次、各学科、各培养类别的生源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设置研究方向,合理安排培养环节。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体系与培养过程方面有显著区别,前者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后者注重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要求的综合素质,促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鼓励研究生出国访学、交流。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注重强化研究生的科研方法训练和学术素质培养,根据各专业特点及培养需要设置通用方法学课程、专业方法学课程以及通用方法学课程;鼓励多学科交叉,授课内容中涵盖前沿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

开展了“中医+X”交叉学科项目制专业型博士培养,设立全国中医院校首个以开展创新行培养的学院:中医药未来学院,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卫生健康实践能力”提升,面向医疗行业培养新时代高层次中医药领军人才。

通过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我校研究生科研产出保持较高水准,且增幅明显。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获得国家级专业学会优秀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长,见表2。

表2 2019-2023年研究生高水平论文产出情况


研究生发表SCI论文

研究生获国家级专业学会优秀论文

年份

SCI论文

Top论文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2019

105

未统计

5

4

6

2020

214

未统计

5

4

9

2021

347

20

2

8

5

2022

425

70

4

8

12

2023

639

123

6

10

15

 

(3)注重教研协同,积极开辟第三课堂。积极探索学术讲座、专题研讨、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名医名家学术专题讲座(如:<临床名师揭秘诊疗要旨>、<科学家谈科技创新>等)》层次和水平,建立引进人才、名师名家、学科带头人、归国人员、博士生导师等知名专家为研究生授课的新机制。近三年来,邀请施一公院士,仪国医大师王永钧、葛琳仪,全国名中医范永升、何嘉琳、陈意,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邦江、程海波,其他国家级人才王铮涛、温振科、徐承富、马金忠、王忠、虞洪、蔡亮等为研究生开设《名医名家学术专题讲座》14场,提升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临床思维。

(4)拓展国际视野,多渠道支持走出去。大力推进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支持研究生申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鼓励学院、学科资助出国(境)访学,开拓研究生国际思维。通过优化学生出国(境)交流工作管理体制,强化结果运用为突破口,加大奖励力度,近三年来出国境6个月以上人数快速增加,达46人。

三、开拓专业性实践基地,服务了国家地方需求

专业实践是医学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实践基地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中医药院校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力量的支持,行(产)业现实需求是专业学位教育所关注的重要因素。研究生专业性实践基地建设采用“四位一体”模式。学校充分借助政府、行(产)业、社会性评价机构等力量,加强协调,发挥各方在研究生专业性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中的互动力量,建立有利于合作状态持续良性发展的协同运行方式,对接经济社会需求。

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专业性实践基地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专业性实践基地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专业性实践基地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专业性实践基地评价机制;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生专业性实践基地建设渠道。现已建成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59个,其中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51个,浙江省联合培养基地3个。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决策部署,壮大山区26县河海岛6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2023年开始送教下乡,每年为浙江省山区海岛县开展在职研究生教育100人/年。2023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相关度、教学水平、师德师风、科研能力等4个指标全省第一;另有3个指标全省第二,即:毕业生薪酬水平人均1.29万元、对母校总体满意度97.39%、毕业生跟踪调查就业率99.16%。住培研究生结业考核通过率远超省均水平,近五年通过率见表3。

 

表3 2019-2023年住培研究生结业考核通过率

年份

中医类通过率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通过率

学校

全省

学校

全省

2019

93.26%

83.15%

88.35%

88.00%

2020

95.22%

87.72%

95.65%

89.47%

2021

94.68%

91.78%

95.83%

92.57%

2022

96.49%

92.00%

94.76%

93.53%

2023

91.44%

89.91%

95.41%

93.75%

 

四、构建全过程监控体系,提高了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一项重要参照指标,能够影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社会认可度和业界口碑。构建全过程监控体系,提高学位论文质量。(1)以“科学问题和临床问题”为导向,按一级学科分类推进学位授予学术评价标准改革,严把毕业“出口关”。(2)建立包含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警机制,分流选择机制,论文撰写、盲审评阅、答辩、学位申请及评定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落实全过程质量管理责任。(3)严格学位论文开题、答辩管理,全面落实按学科专业集中开题、学位论文答辩信息公开制度,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建立严格的学位审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4)严格落实奖优罚劣制度。进一步优化校级、省级及全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推荐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激励机制氛围。

通过改革,学校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实现闭环管理。围绕学位论文质量为中心,先后出台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工作若干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与格式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细则》、《学位授予工作办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等系列文件,在质量管理上明确了“导师-学院-研究生院”三位一体职责,对论文选题与开题、盲审、盲审结果处理、抽检、考核约束等整个流程实现了闭环管理。

完善全校公开答辩会制度,形成示范效应。建立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校级答辩会制度,邀请来自全国各高校、医院、研究中心的专家担任答辩专家,对公开答辩严格把关,从研究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创新之处等全方位进行指导。公开答辩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欢迎他们到现场观摩学习,为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建立了规范,并形成了示范性效应。

各级各类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屡出佳绩。每年定期开展校级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努力申报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获奖数量保持稳定。近五年来,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8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3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8篇;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增长率超过200%。

提高了学位论文数字化管理水平。与凡科、公信等已经成熟的省内外平台合作,逐步实现研究生学位论文全平台双盲送审,提高了评审公信度。科学规范盲审结果的运用,为评选优秀论文、督查问题论文、监督论文修改等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客观依据。

五、落实全方位岗位管理,打造了一流导师队伍

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行为准则》、《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 打造一流导师队伍。(1)严格导师遴选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导师学术自律和对研究生的督导责任,做好新任研究生导师学术道德与导师职责培训,提高导师思想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建立导师培训体系,深化招生分配改革。建立国家、学校、院系(基地)全覆盖的导师培训体系,明确导师责任制,定期开展导师岗位评估。(3)强化导师责任意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和执行者,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并成立研究生指导小组,指导研究生确定培养计划,全方位指导,严格把好研究生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质量关。(4)健全导师考核机制,确保重视培养质量。为充分体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健全导师管理业绩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导师考核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5)适度选聘校外导师,助力创新人才培养。选聘校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助力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产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促进我校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通过不断探索,多次修订《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将思想品德和学术诚信作为研究生导师遴选的必备条件,根据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从专业分布、年龄结构、培养要求等方面出发开展导师遴选,进一步明确导师任职资格的年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科研业绩、在研项目及其他相关要求。经过近年来多轮遴选,导师队伍在专业分布、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等方面日趋合理。

更加注重师德师风与立德树人方面的要求,开展校院两级导师培训。设立“导师课堂”,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新任导师培训注重研究生教育政策解读、导师带教规范与考核要求,既任导师培训注重优秀导师培养经验交流,培训结束前开展结业考核。明确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追究制。加强考核结果的适用,对培养质量好、获省优学位论文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学院和导师给予奖励和招生指标的倾斜,对工作不负责、出现培养质量问题的学院和导师进行批评和招生指标的扣减,或暂停招生资格。

充分利用校外导师的资源优势,助力研究生培养。选聘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导师,助力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行业、企业需要接轨,以其为服务国家、地方需求,促进社会发展作出我校重要贡献。

六、完善多层次激励方案,激发了学生创新动力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个环节,顺利取得学位。在科研方面,研究生须投入比较大的精力,才能取得学位申请所需的科研成果。因此,通过完善多层次激励方案,激发研究生创新动力。

(1)鼓励研究生积极探索,开展研究生科研项目资助。研究生科研项目选题紧跟学科前沿,或者紧密结合临床需求、社会实际问题,对学科或临床、社会发展等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项目负责人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同时逐年加大每个项目的资助力度。近三年资助研究生科研项目分别为25项、44项和40项,资助经费分别为31万元、61万元和95万元。

(2)鼓励研究生脱颖而出,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资助。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深化教育内容和培养机制改革,突破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优秀学生尽快成长的教学模式以及教育评价方法,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全面协调发展。博士点学科的硕士生具有硕博连读的意愿,与本校博士生导师初步达成硕博课题研究衔接的协议;博士生具有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意愿,与本校博士后导师初步达成博士后课题研究方向的协议。近三年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项目分别资助13项、15项和16项,资助经费分别为33万元、34万元和58万元。

(3)鼓励研究生精力投入,提高研究生“三助”津贴标准。研究生“三助”津贴经费来源包括学校专项经费、学院研究生培养经费或自筹经费、导师科研项目经费、培养基地(医院)经费及社会各界资金等。为鼓励研究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中,探索提高研究生“三助”津贴标准,保障同学的基本生活,解除后顾之忧。硕士研究生由 20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博士研究生由5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调动了研究生的科研主动性,体现了以生为本,为高水平成果的产出提供了保障。

(4)鼓励研究生成果产出,组织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为助推学校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鼓励广大研究生养成学术志趣、提升学术能力、恪守学术道德,评选研究生学术先进典型,发挥朋辈榜样引领作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对以研究生为第一排序作者、浙江中医药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论文、专利、著作、学科竞赛获奖、学术论文获奖等进行量化赋分,设置从一星级至五星级为5个等级。研究生“学术之星”获得者将被授予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颁发的相应荣誉称号,以及“学术之星”奖学金等奖励。2023届研究生获“学术之星”奖励217人,其中五星5人,四星39人,三星93人,二星59人,一星21人,合计奖励金额221.80万元。

该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分步推广,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教学成果和创新平台,形成了一套贯穿研究生全教育过程的创新培养改革体系。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年度会议及全国中医中药针灸专业学位教指委会议上多次作交流发言,示范引领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成果影响辐射面广,得到推广并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赞誉。